廣編特輯
-
企業協同作業難上手?CloudOffice將翻轉你的印象
資訊科技的發展總是一日千里,所謂雲端運算,早已從科技新知,落實為普遍的企業應用,並且成為企業資訊應用的主力。也就是說,雲端服務不再是流行商品,搖身一變已成為辦公室的必需品了!緊接著,在不遠的將來,與辦公室生產力相關的企業信箱、雲端硬碟、通訊軟體、文件協作…等軟體工具的定義與界線,將變得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在單一平台上,建構所有必備的功能,讓用戶可以無縫的完成各種工作任務。 觀察企業內部或上班族為了處理日常工作,需要熟悉不同軟體工具,如果能統一使用雲端服務進行溝通、資訊傳遞或協同作業,不僅省去了在多種工具間切換的麻煩,同時也能大大減輕資訊部門的工作負擔,舉凡資訊軟體的採購、導入、教育訓練等過程也將變得更為簡化,且省心省力,這些就是單一平台One Platform的好處。 而由國內知名軟體開發商研發推出的MailCloud企業雲端服務,從信箱服務起家,專長於郵件溝通及其深度應用。因此新推出的CloudOffice雲端文件編輯服務,特別設計以「Email流程為中心」的模式,讓使用者可以自然而然地在處理電子郵件的各種情境下,順勢展開文件協作模式,不僅操作直覺,對使用者而言也沒有採用新工具的適應期,非常值得您親自來體驗! 說明網頁: 以下我們以3個實例,來示範CloudOffice的線上共編方式: 一般我們習慣將郵件附檔下載至本機後,再進行檢視或編輯,但其實很高的比例只是快速瀏覽一下或稍微改幾個字就關掉了,不僅佔用空間也容易造成檔案散落四處。如今只要點一下附檔工具列的「雲端編輯」功能,就可以「一、線上預覽信件附檔」、「二、直接編輯預覽文件」。而編輯完成的檔案也會自動存一份在信箱中的雲端硬碟,讓使用者做後續的分享與協作,不僅能節省硬碟空間,還省去檔案正確歸檔的麻煩,更能落實檔案不落地的安全原則 (限制檔案下載至本機端或行動裝置)。 當然,如果想要直接新建一個雲端文件,用於分享共編也是可以的。支援word、excel、ppt,與ODF ( Open Document Format,開放文檔格式)。 線上雲端編輯的權限控管很單純,主要提供內部同仁使用,因此只要是同一個網域內的用戶,就可以共同編輯文件。透過信箱雲端硬碟內的 「共享連結」,便可複製文件的連結或以郵件寄出分享給團隊。假設有人不小心將內部的機密文件連結以任何方式傳給外部人員,出了網域的大門是無法開啟文件,可以避免有心人士的盜取以及資料外流問題。 「看完了,沒問題!」、「檔案改好了!」這樣簡單的一句回覆,加上一個分享連結,在 MailCloud 你可以選擇使用即時通訊或直接回信都可以。是的,我們連即時通訊都整合好了。單一平台的方式,可以確保用戶的工作訊息都保留在同一個系統內、統一控管,不會分散或輕易轉傳至外部網路。 另外,當專案團隊是由多個跨部門同仁組合而成時,在無法隨時面對面的情況下,可以透過線上協作與即時通訊的輔助,解決跨部門團隊溝通與文件的相關問題。適時運用協作工具,在編輯文件的同時,讓團隊成員更即時的提供相關意見與資訊。即便遠距互動,也能縮短彼此的溝通距離,更能提高工作效率。 分享多人共編輯在實務上的應用情境,有使用者在訪談中提到:「有時候會需要多人共同編輯一份文件的狀況,可是每次都要等待使用中的那個人,編輯完、存好檔、並且關掉檔案之後,其他人才能使用!因此 MailCloud 推出了雲端文件編輯的功能後,對同仁就很有幫助。有協作需要時,大家隨時都可以上線編輯文件、不需要等待任何人,也不用存檔。」可見CloudOffice不但解決了使用者操作的不便,同時也提升了協作與工作的效率! 隨著愈來愈多的資訊應用雲端化,促使企業朝向數位轉型的道路,而演化越快的企業越有機會能搶先市場、贏得先機。根據國際知名研究機構Gartner表示:「2018 年時,絕大部份最具創新技術的數位生產力工具,都將只提供雲端服務,而到了 2021 年,將有超過 70% 的企業員工已能充份掌握雲端辦公室的各項功能,並能得心應手的使用。」因此,雲端服務肯定是企業未來的關鍵生產力工具。 團隊工作效率一向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而MailCloud所提供的資訊共享與協作服務,不僅大大提升團隊間的溝通效率,同時帶動工作效能。企業選擇由雲端服務所提供的資訊共享與協作服務,不僅能大大提升團隊間的溝通效率,同時也帶動工作效能。企業想要掌握瞬息萬變的市場,可以快速動員回應大環境的考驗,善用雲端服務實現溝通協作與團隊效率絕對是提高企業競爭力關鍵因素。 廠商名稱:Openfind網擎資訊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2-2553-2000
-
AMD VR重裝武器,引領下世代GPU技術
近年來,AMD在桌上型、行動型的處理器(CPU)、繪圖晶片(GPU)、加速處理器(APU)等市場不僅頻頻推出更令人驚豔的產品之外,在虛擬實境(VR)市場更是積極耕耘,朝向產業領導者的步伐邁進。AMD近期推出了完整的VR的解決方案,包括RADEON VR Ready Premium認證的消費者產品、RADEON VR Ready Creator認證的開發者產品,並同時在Computex 2016公佈下世代全新產品,包括AMD第七代A系列行動APU、即將推出的Radeon RX 480,以及搭載Zen核心的桌上型處理器,另外,更展現了XConnect與Polaris GPU,以展示AMD在繪圖技術的創新與革新。 2016年堪稱VR元年,各項與VR相關的硬體、軟體、周邊產品已紛紛推出,AMD在VR領域的技術研發,可說是相當積極。先前AMD發表Liquid VR技術,能針對人類視覺特性而設計,包含一連串的VR運算技術,像是能支援多GPU運算分工繪製畫面,使VR畫面不延遲,且能降低CPU負載率,提升繪圖效率,讓玩家獲得最佳的VR體驗。 由於AMD已釋出LiquidVR SDK(軟體開發工具)提供開發者使用,讓VR開發商能夠開發出以LiquidVR技術為基礎的虛擬實境相關應用,包含遊戲、醫學研究、教學訓練或是資料分析視覺化,都會有更十足的幫助。LiquidVR具備了Direct-to-Play(直連頭戴式顯示器播放)、Asynchronous Shaders(非同步著色)、Affinity Multi-GPU(多繪圖處理器協同處理)、Latest Data Latch(資料即時抓取)等四大特色,從Headset(VR頭盔)端到Application(應用程式)端都能提供最佳的繪圖運算效能,讓玩家進行VR遊戲或各式VR應用時,眼睛能享受到即時更新、無延遲的超流暢畫面,讓玩家享受到更舒服、更逼真、更感動的虛擬世界新體驗。 LiquidVR目前已成為VR開發業者的工業標準,廣泛獲得業界採用。據Jon Peddie Research市調機構在3月11日所公佈的數據中,在全球的VR硬體系統中,AMD的VR技術可以在83%的VR頭盔上實現,表示其VR技術幾乎能廣泛應用到各種產品上,呈現出最佳的VR效果。包含HTC Vive、Oculus Rift、Sulon Q等頭戴式顯示器,都是基於LiquidVR的技術,以提供使用者更逼真的VR體驗。 此外,AMD也推出Radeon VR Ready Premium的解決方案,也就是其Radeon R9 Fury/Fury X、R9 Nano、R9 390/390X、R9 290/290X等顯示卡產品,都能賦予最流暢、最逼真的VR體驗,讓消費者在選購能執行VR的顯示卡時能有所依據。並提供VR開發業者使用Radeon相關顯示卡產品開發時,能運用到顯示卡的優勢,發揮出最完善的VR視覺效果。AMD藉由與VR開發業者合作,提供各種技術支援,同時提供VR相關認證,藉以建立自家的Radeon VR生態圈。AMD Radeon R9 290以上顯示卡,透過SteamVR的測試,皆已達到VR Ready等級,搭配HTC Vive即可獲得最佳的VR沉浸式體驗。 隨著VR應用軟體的需求市場被打開,大家都在意VR能提供什麼樣的內容服務,這其中,VR最大宗的應用當然是以遊戲為主,而目前已有不少廠商加入開發VR遊戲的行列。AMD除推出消費市場專屬的VR認證顯示卡之外,也推出專為VR開發者所設計的Radeon VR Ready Creator產品,提供絕佳的VR開發環境,以加速VR開發者的產品問世。 AMD於4/26正式上市的Radeon Pro Duo專業繪圖顯示卡,就是隸屬於Radeon VR Ready Creator產品一環。其最大的特色在於單張顯示卡就內建了兩顆Radeon R9 Nano晶片,提供雙倍效能,以及高達16 TFLOPS的運算能力。更重要的是除了既有的Radeon驅動程式可以安裝之外,其FirePro的驅動程式也能安裝,提供雙倍精度(Double Precision)的浮點運算能力,讓開發者能快速製作各種場景、角色、物品…等等。讓電腦從高階遊戲電腦,搖身一變成為專業的繪圖工作站。 相當於將兩張Radeon R9 Nano做在一張卡上的Radeon Pro Duo,其內建兩顆Fiji XT的GPU,並有各自的HBM(高頻寬記憶體),且在散熱設計上採用一體式水冷設計,因此不僅運作時能夠兼顧安靜,在效能上能夠再往上突破,以4K遊戲的效能測試各項遊戲,包括Rise of the Tomb Raider、GTA V、Battlefield 4、Assassin’s Creed Syndicate、Ashes of the Singularity、Far Cry Primal等,Radeon Pro Duo的實測效能是GTX Titan X的1.5倍,跟自家Radeon R9 295x2的相比則為1.3倍,為當今效能最快的顯示卡。 在VR支援度方面,目前Radeon Pro Duo已可完整支援Oculus Rift SDK v1.3與HTC Vive等VR頭盔,提供廠商完善的VR開發環境。 在筆電市場中,有針對各種市場需求而設計的產品,有主打輕薄短小、時尚外型的一般或商用筆電,也有強調超快效能、遊戲專用的電競筆電。前者由於大多內建整合型繪圖晶片(簡稱內顯或iGPU),其繪圖效能有限,是無法執行一些中量或重量級遊戲的。而後者則是內建了一顆獨立的繪圖晶片(簡稱獨顯或dGPU),讓筆電也能夠執行重量級遊戲,但體積就是重了些,攜帶不便。 不過,這樣的情形將由所改觀,因為AMD推出一種外接顯示卡(簡稱外接顯卡或eGFX)的機箱,叫做XConnect,能賦予一般筆電能夠連接外接顯示卡能力,讓筆電也能可以馬上增加GPU馬力,搖身變成電競級筆電。 AMD的XConnect技術,就是包含一組外接式顯示卡機箱,裡面可以安裝1張桌機級的Radeon顯示卡,並透過Thunderbolt 3介面,連接至筆電的USB Type C連接埠,讓原本用內顯時玩起來卡卡的遊戲,能夠馬上切換到外顯來做繪圖運算,這樣就讓遊戲在筆電螢幕上,以最佳畫質與最佳流暢度呈現出來,不用因為跑不動遊戲而需要重新買一台。 XConnect比起其他的外部GPU擴充技術還要棒。在方便度部份,就像是插上USB隨身碟一樣方便,而且最重要的是隨插即用,「不需要重新開機」,即可馬上從內顯切換至外部GPU,這樣的技術可說是一項創舉。而且將GPU做成電腦周邊的方式,平常不玩遊戲時,只要帶著筆電走就可以了,若需要玩遊戲的話,只要帶著AMD XConnect技術,出門就可以玩遊戲,享受到與桌機同等級的遊戲畫質與效能。 實際效能測試方面,以內建Radeon R9 Nano GPU的Razer Core XConnect機箱為例,並連接至Razer Blade Stealth筆電之後,執行一些重量級遊戲,並將畫質調到最佳設定,結果在Alien Isolation、Battlefield、BioShock Infinite、Tomb Raider、Batman Arkham Origins等遊戲,在1440p (2560x1440)解析度下,平均畫格數都有70張以上,成績可說是非常耀眼。由於XConnect裡面的顯示卡是一般PCIe 3.0規格,因此倘若未來要玩4K遊戲,覺得外部GPU效能不足的話,只要將XConnect機箱裡面的顯示卡升級上去即可。 AMD XConnect機箱,提供1組Thunderbolt 3 接頭、40Gbps Thunderbolt 3 纜線,並可支援Radeon R9 Fury/Nano/300系列/290X/290/285等顯示卡(最高可支援到TDP 375W的GPU)。筆電部份的需求,則是BIOS必須支援透過Thunderbolt 3連接外部顯示卡,Thunderbolt 韌體 (NVM)為v.16以上。目前可支援XConnect技術的筆電,有Razer的Core、Blade Stealth、New Razer Blade (2016)等產品,再加上迷你電腦(Mini PC)也將是AMD XConnect技術能夠支援的對象(就連Intel最新旗艦級的Skylake Canyon NUC小巧電腦,也都支援AMD XConnect技術),因此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筆電與迷你電腦加入支援AMD XConnect技術的行列。 在下世代GPU的效能競賽中,誰能率先進入1x奈米製程,誰就能掌握市場動向,以AMD這次發表的Polaris家族GPU,就是一款採用14奈米FinFET製程的GPU,使用第四代GCN架構(GCN 1.3),搭配最新的GDDR5或GDDR5X記憶體,讓繪圖性能再次爆發! 在AMD規劃的GPU產品線中,其Polaris家族,首次導入14奈米FinFET製程,能有效將GPU的Die Size體積變得更小、同時也能降低功耗。AMD將推出Polaris 10與Polaris 11兩種GPU。 Polaris GPU的主要特色在於同樣在1920x1080 60FPS的解析度模式之下,以AMD Polaris 11跟競爭對手(GTX 950)相比,前者只須86W,而後者則需要140W,可說是非常省電的GPU,若筆電搭載Polaris GPU,將能提供更長的電池續航力。 至於Polaris架構之GPU的主要特色,主要是支援了HDMI 2.0a與DisplayPort 1.3,能完整支援4K@60FPS的遊戲,在API支援部份DirectX 12.1、OpenGL 4.5、OpenCL 2.1、Vulkan 1.0等API皆能支援。同時可以處理HDR (高動態範圍)的影像,能支援h.265 main10的4K解壓縮與以及4K h.265 60FPS的壓縮能力。 綜合上述的GPU技術展示,可以看到許多AMD在繪圖技術上的創新。像是VR專用顯示卡家族,現在早已買得到;而雙GPU、雙顯示驅動程式合一的Radeon Pro Duo顯示卡,讓VR開發者能夠感受到其開發上的效能優勢;此外XConnect技術,讓筆電或迷你電腦,也能透過外接GPU來提升遊戲效能;至於功耗更低、效能更高的Polaris GPU,也將是未來顯示卡的全新主流架構。由此可看到AMD在繪圖技術上的領先程度,以及產品的多元化,值得業界與玩家的推崇。 同時,AMD也正建立一套完整且開放的生態圈,讓產業上中下游都能享受到AMD繪圖技術所帶來的好處與優勢。包含提供開發者取得完整的開發工具與產品支援,以開發出各式3D與VR的硬體、軟體(如遊戲)或內容服務。而在銷售端,AMD的各種Radeon產品相容性認證計畫,讓其夥伴能提供最佳產品選購建議,讓消費者在選購上能有所參考依據。 為讓開發者與消費者了解這次不是說說而已,AMD選擇在Computex 2016正式發表了第七代的A系列行動APU,現場並有超過10款筆電內建這款APU,讓只有399美元預算的絕大多數筆電消費者,也能以便宜的架構來享受到AMD全新APU所帶來的繪圖加速快感。 至於Polaris GPU的部份,AMD也正式發表Radeon RX 480顯示卡,售價只要199美元起,並將於6/29日(美西時間)正式上市,不僅物美價廉,讓消費者能夠享受VR而不用花大錢。而大家期盼的全新Zen核心之桌上型CPU,AMD也已經準備好了,並將於日後正式發表。 總之,AMD的第七代APU已經上市,GPU將於6/29正式上市,而全新架構的CPU也將推出。此外AMD XConnect技術讓玩家可以外接顯示卡機箱來擴充GPU效能,讓小筆電也能升級電競;開發者可以選購Radeon Pro Duo來設計VR遊戲,雙模驅動程式提供更完整的專案繪圖需求。相信AMD的新技術,將帶給消費者耳目一新的體驗。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台灣電競市場最重要推手,成功翻轉成品牌代理商的立光科技國際
相信資深一輩的DIY玩家,或是現在正負責辦公室OA專業電腦耗材採購的玩家來說,肯定對KRONE 這個品牌相當熟悉,旗下的產品線分布甚廣,從色帶、墨水夾、碳粉夾、空白光碟、鍵盤、滑鼠、耳機…等等應有盡有,很多時候只要在辦公室裡信手拈來,就能拿到KRONE(德語皇冠的意思)的產品;只是不曉得該公司的中文名字原來叫做「立光科技國際」。直到近年來,該公司旗下四個代理品牌賽德斯(SADES)、喬思伯(JONSBO)、至寶(Topower)以及路瑪仕(ZUMAX)紛紛在電競產業裡嶄露頭角,讓新一代玩家可以再一次認識,這個充滿活力與生命力的品牌。 雖然立光KRONE這個品牌在辦公室耗材市場(墨水、碳粉、可燒錄光碟片、鍵盤、滑鼠等等)上,知名度相當高,並擁有相當成功的業績。立光科技國際副總經理翁子晴坦言:「一開始立光也考慮過以KRONE 這個品牌來推廣電競,但考慮到不同市場,應該由不同品牌來切入,才能讓求新求變的玩家看到新的張力和亮點,並彰顯其影響力!」最後終於找到賽德斯、喬思伯、至寶與路瑪仕這四大天王。 不過在代理品牌這塊市場,立光算是新手中的新手,因此過程中也遇到許多瓶頸,立光科技國際協理林信杰相當有感的說道:「相較於其他地區,台灣市場的規模並不算大,為了獲得廠商認同,初期都是直接備貨3 到6 個月的量來取得一定的數量優勢,讓廠商認為台灣也是值得經營的市場,然後再慢慢透過溝通,才獲得原廠的支援。」現在品牌知名度打開了,消費者會開始詢問、指定甚至要求店家進貨,更加速打開了立光國際的知名度。 近年來,隨著台灣選手在各式電競比賽中不斷獲得良好成績,開始有聲音要求政府、企業培養、扶植電競產業的聲音出現,讓電競選手可以有更好的出路;然而事實卻是,因為贊助電競戰隊所費不貲,在台灣只有非常少數的企業願意這樣付出。不過立光深知,電競是需要培養的,不是喊喊口號、推出幾款產品就能健全台灣電競生態,因此長久以來,不斷的以賽德斯這個品牌來支持電競戰隊和電競比賽,例如台灣HKE、韓國LCK 龍珠、中國OMG、印尼pure,以及韓國WCG賽等等;林信杰表示:「贊助戰隊的優勢,是可以透過專業、職業選手,在使用過賽德斯產品後,回饋給我們最忠實的意見,讓我們可以進行產品改進,推出更適合選手、遊戲的產品。」 除此之外,立光也積極參與、舉辦各式電競比賽,來培養選手們的實戰經驗。同時,對於學校電競社團的種子隊伍以及其所舉辦的比賽,也會提供賽德斯耳機、鍵盤作為比賽平台,並免費贊助贈品給予優勝隊伍,以最實質的方式來鼓勵比賽選手。就這樣用心默默經營了一年多後,賽德斯逐漸獲得學生族群與遊戲玩家的肯定,成為他們心目中理想的電競品牌之一。 因為一些特殊原因,使得台灣市場對中國大陸品牌有種先入為主的概念,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為了讓玩家可以重新認識賽德斯與喬思伯,立光在這上面下足了苦心。立光科技國際副理蘇郁凱說:「賽德斯早期是以代工知名廠商產品為主,後來才開始轉型經營自己的品牌,因為從設計、製造到後端銷售都是自己來,加上堅持不走需要上架費用的3C通路,才能將這些省下來的成本回饋給玩家,目的就是提供玩家CP值最高的產品。此一作法正好打中基層玩家的想法,讓其不僅快速地在中國電競市場裡佔有一席之地,就連歐美市場的eBay和amazone,在PC Game及Computer Headsets的排行榜上,前10名中有6名都是賽德斯的產品。」 在台灣,立光積極爭取新產品與中國大陸同步發表、上市;對於故障品部分,也是以直接換新的方式來服務玩家,讓玩家無後顧之憂。值得一提的是,林信杰自豪說道:「賽德斯在中國大陸是沒有機殼這個產品線的,但我們覺得電競怎麼可以少了機殼這麼重要的零組件!因此立光投資設計了賽德斯機殼,此舉也獲得原廠贊同,並在市場上獲得不錯的使用者口碑。」立光不僅在價格部分替玩家守住了荷包,同時還能提供具有一定品質、水準及設計的產品,再度證實,立光在電競市場上具有一定獨到的眼光。 而喬思伯機殼部分,林信杰表示:「因為採用鋁製材質,因此擁有比一般機殼更好的散熱能力,同時還具備了輕巧的優勢,加上其獨特的外型和細膩處理過的內部空間,是時尚、潮流、希望把機殼變成家中擺飾一環玩家的首選。」所以下半年度開始,會開始進駐商業設計店家、居家設計店面,透過與OA、家具整體結合的概念,來凸顯喬思伯機殼的特色與價值。至寶和路瑪仕這兩個電源供應器品牌都是台灣公司,前者的強項是生產伺服器、工作站這類需要高瓦數、高穩定性電腦所使用的電源供應器,換言之,該品牌生產的電源供應器瓦數較大,適合進階、遊戲玩家用在電競與個人工作站主機上;後者則是憑藉著優良的效能與良好品質,長久以來在日本市場一直擁有相當好評,從日本紅回了台灣,為了讓台灣玩家同樣也能享受優質電源供應器所帶來的優勢,因此決定代理回台灣銷售,主打入門、主流等級市場,適合文書、線上遊戲機。 賽德斯目前維持每季50%的穩定成長(2015年電競耳機銷售突破2萬支,80%機械式鍵盤的銷量更是當初預估的2倍之多,2016年短短3個月就銷售了1,400支),蘇郁凱興奮的指出:「除了持續推出新的電競耳機外,立光將在下半年度引進賽德斯最後一塊拼圖「電競滑鼠」,以及玩家期待的全尺寸與可以自行更換鍵軸的機械式電競鍵盤。賽德斯機殼會開始導入DIY 水冷套件,喬思伯機殼則是以全透側機種為主,讓玩家方便打造更酷炫的專屬個性化電腦。」至寶與路瑪仕的電源供應器,則會進一步引進通過80 Plus Platinum認證的新產品。 對於2016到2017的發展方向,林信杰相當肯定的說:「主軸還是會放在電競相關產品上,希望透過電競產品替立光這個品牌帶來更多活力。所以現階段會藉由與產、官、學的共同合作一起來帶動台灣整個電競市場,並推出更多元化、更高規格的電競相關周邊商品,以滿足不同類型玩家和職業選手的需求。」
-
不安份的玩家基因,ASUS ROG Maximus VIII Gene主機板
ASUS ROG系列是針對電競與超頻設計的旗艦級主機板,在ASUS消費性主機板中,是被定位在頂級應用,因此在晶片搭載上,無論是Intel或是AMD,只有該品牌的高規格系統晶片,才會被納入ROG主機板系列,目前Intel最新的第六代處理器搭配的最高規格晶片為Z170,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和玩家的主機空間差異,也推出不同尺寸的主機板,ASUS ROG系列主機板中,搭載Intel Z170晶片的Micro ATX主機板,就非Maximus VIII Gene莫屬了。 ROG Maximus VIII Gene(俗稱M8G)雖然在尺寸上略小於一般常見的玩家級主機板,但是依然提供完整且豐富的介面,主機板本身搭載4條DIMM,最大容量可支援到64GB的DDR4記憶體,在儲存裝置連接部分,直接採用2個SATA 6Gb/s與2個SATA Express介面組成,此外,M.2介面可支援到最長22110的規格,使儲存容量與傳輸速度都有更大的發揮,主機板提供PCIe x16、x8與x4插槽各一個,可滿足雙顯示卡(NVIDIA SLI與AMD CrossFire)需求的玩家,後端設計則是提供6個USB 3.0與2個USB 3.1連接埠,其中2個USB 3.1連接埠分別為Type-A與Type-C規格,有線網路搭配Intel I219V網路晶片,並具備LAN Guard設計,可耐靜電與抗突波,提供穩定可靠的網路傳輸,M8G主機板雖然僅為Micro ATX尺寸,但是仍然提供完善的連接介面。 ROG系列主機板本身就是一個給超頻玩家發揮的平台,M8G主機板具備10相處理器供電,在超頻步驟上,熟悉手動超頻的玩家,可以利用BIOS中提供詳細的時脈與電壓選項來進行超頻,依照自身對於零組件的認識將各部效能發揮,對於不熟悉超頻的玩家,可以透過ASUS設計的自動超頻功能Dual Intelligent Processor 5,讓主機板上的TPU晶片協調EPU與Pro Clock晶片,調整電壓與時脈,藉由偵測方式,穩定調整時脈,玩家若是安裝散熱能力較強的風扇,並在BIOS的一鍵超頻中設定,讓系統納入超頻考量,即使是自動超頻,系統也可以將處理器和記憶體的時脈以最好、最穩定的方式發揮應有的效能。 M8G主機板另一特性就是電競導向的設計,ASUS長久以來就針對遊戲玩家需求,在軟硬體層面,針對遊戲應用發表不少趣味性的設計,或是讓玩家在執行遊戲時,享有更高效能的運算,M8G在音效與網路連線上,皆有其獨特性,音效搭載全新設計的SupremeFX 2015音效方案,並且在電路設計上有所區隔,搭配音響級的電容,遊戲中的各項背景聲音與細節聲響,皆能精準呈現,再透過訊號放大器的加持,還能接上高檔耳機,享受音樂之美,音效軟體搭配ASUS獨家設計的Sonic Radar功能,在第一人稱射擊遊戲上,可以掌握戰場聲音方向,提早預警且先發制人,也可透過Sonic Studio II調整音訊輸出與環境模擬。 在網路連線部分,M8G主機板以Intel網路晶片,降低處理器工作負擔,網路連接埠也具備LANGUARD設計,可對抗靜電與突波,增加網路連線穩定度,確保網路傳輸品質,目前是搭配GameFirst III連線管理程式,接下來也將推出GameFirst IV,玩家不僅能直接控管主機對外的頻寬傳輸用途,也可以交由軟體自動化調整,想要增加遊戲傳輸的順暢度,就將遊戲設定為優先,想要讓影音傳輸速度更快,就將影音傳輸設為首位,讓網路不塞車,也不打結。 ASUS除了在遊戲趣味性與傳輸穩定的有所著墨外,在內部資料傳輸與儲存的設計上,ROG主機板也提供了RAMDisk與RAMCache兩種功能,藉由RAMDisk程式,玩家可以直接把記憶體設定為磁碟機存放資料,利用記憶體的高速傳輸特性,提高遊戲讀取與載入的速度,而RAMCache是新一代主機板才加入的設計,有別於RAMDisk需要將記憶體規劃成磁碟機才能使用,RAMCache可以直接將記憶體與硬碟合作,將常用資料載入到RAMCache中,簡單步驟即可安裝並啟用程式,利用高速的記憶體讀寫效能提高硬碟讀取速度。 在遊戲控制的設計上,M8G主機板也可搭配Keybot II與Overwolf功能,Keybot II是利用主機板上的晶片,以及軟體設定,讓一般傳統鍵盤接上M8G主機板後,直接變成多功能鍵盤,玩家不用電競鍵盤,一樣可以享受到電競鍵盤帶來的巨集或是多功能設計;Overwolf是針對長時間投入遊戲的玩家們設計的程式,以 Widget小工具的樣貌呈現,其中包含畫面錄影、直播、即時通訊、音樂播放、遊戲,另外也具備瀏覽器功能,玩家可以一邊遊戲,一邊使用Overwolf提供的瀏覽器查詢攻略資料,也可以載入Skype、Facebook等帳號,即使在遊戲中,仍然可保持通訊,不遺漏任何聯絡或訊息。 ASUS Maximus VIII Gene主機板雖然是Micro ATX設計,不過並不削減主機板在超頻與遊戲上的功能,更具智慧的超頻設計,無論是否熟悉超頻手法,玩家都可以輕鬆將系統效能發揮到極限,本次全新系列的ROG主機板在系統散熱片底下加上了7色LED,玩家能從軟體設定LED色彩與模式,開啟特殊效果後,就能從燈光變化了解處理器溫度,目前在電競市場上,雖然中低價位的電競主機板型號款式逐漸增加,但是ROG系列主機板,持續以不滿足、不安份的態度,將各項遊戲基因的帶入產品,以新技術與新功能滿足遊戲玩家的各項需求,希望享受到ROG強大的遊戲功能,卻受限於空間限制需要小主機板的玩家,ASUS Maximus VIII Gene絕對是電腦平台的不二人選。